随着近年短视频的迅速崛起,打开APP就刷得停不下来的沉迷现象逐渐为社会所关注。其中,未成年人沉迷现象尤为严重,因刷短视频已出现不少极端案例。
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用户。另据《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20%青少年“几乎总是”在看短视频,“每天看几次”的也接近10%。
3月28日,在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下,抖音、快手、火山小视频等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今年6月将在全国主要短视频平台全面推广。
记者体验发现,启动“青少年模式”后,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都将受限,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但该模式是否开启由用户自主选择,或存在使用漏洞。
功能
每天限时40分钟 不能打赏
记者体验发现,“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内置于短视频APP,用户每日首次打开APP时,系统以弹窗形式提示用户设置“青少年模式”。用户开通、关闭“青少年模式”均需输入提前设置的四位数字密码。
进入“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服务功能、在线时长都将受到限制。
以抖音和快手为例,“青少年模式”开启后,用户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40分钟,而且晚上10点至早上6点无法使用。另外,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也无法进行打赏、充值、提现、直播等操作。这些功能只有通过输入密码,关闭青少年模式才能再度开启。
在记者分别浏览抖音和快手40分钟后,两款APP弹出防沉迷提示框提醒:“今日已累计使用40分钟。根据青少年模式规则,今日无法继续使用,或由监护人输入密码后继续使用,请合理安排使用时间。”
晚间11时,记者在“青少年模式”下再次打开抖音和快手,两款APP均以弹窗提示:“为了保障充足的休息时间,您在每日晚10时至次日早6时期间无法使用,或由监护人输入密码后继续使用?!?/p>
内容
浏览内容以教学课程视频为主
用户选择“青少年模式”后,浏览内容也受到很大限制,只能访问APP推送的青少年专属内容,不能自己以关键词检索。
在“青少年模式”下,抖音推荐多为书法、绘画、音乐、英语、数学、物理等教学课程。相较之下,快手的推荐内容更为庞杂,除教学类视频外,还有萌宠、运动、风景视频等。此外,该模式下抖音无法浏览已关注或好友的内容,快手则无此限制。
对于内容的筛选,快手表示,平台通过精选内容池,向青少年推送适合其年龄阶段的内容,包括精选课程、音乐、书法、绘画、手工、美育等教育类益智性内容,以及展示祖国大好河山、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感人故事、传统文化等寓教于乐的精品内容。
抖音有关负责人表示,平台对“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丰富度及数量级均进行了扩充,在精选的青少年课程知识、科普类等教育益智性方向基础上,增加了生活实用技能、正向休闲类等寓教于乐的精品内容。
■ 追问
如何保证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
未经监护人设置的青少年用户,系统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筛选甄别。
这样的“青少年模式”真的可以成为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的“防火墙”吗?
记者注意到,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由用户自主选择,并不强制。在没有家长监护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完全可以选择不进入“青少年模式”,随意浏览。
另外,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如退出登录,以游客身份进入,也可以正常浏览所有视频,无需选择启用哪种模式。
记者还注意到,虽然关闭“青少年模式”需要输入密码,不过将抖音APP卸载后重新安装,就可以恢复正常模式使用,APP也不再出现弹窗提示是否进入“青少年模式”。
那么,如何保证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青少年模式”?
快手回应新京报记者表示,将持续进行弹窗提示,引导监护人及青少年进行选择;对于未经监护人设置的青少年用户,系统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筛选甄别,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
抖音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系统将通过相关技术手段识别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并为其切换“青少年模式”。
■ 对话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防沉迷需家长为孩子营造好成长环境”
新京报:短视频沉迷应该怎么界定?
孙宏艳:“沉迷”介于正常使用和成瘾之间,目前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对于网瘾,中国心理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都有标准,比如一天非工作学习需要上网4个小时以上,不上网就会特别烦躁等。
短视频毕竟是新生事物,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沉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这也导致家长和老师容易把标准扩大化,孩子玩半小时家长觉得受不了,要是每天玩就更受不了。所以也容易把家庭教育和教育学生的责任推到网络身上,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他玩游戏,或者因为他老上网等。
新京报:短视频沉迷存在地域差异吗?国家网信办的消息说,防沉迷系统还将试点通过地理位置判定、用户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筛选甄别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用户,并自动切换到“青少年模式”。
孙宏艳:确实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二线城市青少年也有人刷,但没有三四五六线城市的青少年那么热衷,说起来也没有那么兴奋。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些东西,他们说短视频带来欢乐,让他们感觉放松、好玩儿、特别爽,可以放下那些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相对于城市的孩子,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更容易沉迷。大城市文化服务比较丰富,城里的孩子可以去看电影、去公园,或者出去旅游、学骑马,但农村的孩子没有这些条件,特别是留守儿童,一个月几十块的网费就把一个月的娱乐都承包了,生活中没有接触其他文化生活的机会和环境,只能靠刷短视频来获取欢乐或打发时光。
新京报:长期沉迷短视频可能对青少年造成什么影响?
孙宏艳:总的来说,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比如,短视频中的各种炫富、各种晒,可能给青少年造成一种对生活的错误了解,认为成功很容易,可以一夜暴富,可以很容易成为白富美、高富帅。另外,一些偏激极端的短视频内容,比如吃玻璃碴、虐待动物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可能让他出现通过虐待动物去发泄自己情绪的倾向。
新京报:对这次上线的防沉迷系统,你怎么评价?
孙宏艳:这是国家层面保护青少年的一种举措,值得肯定,但效果可能有限。这样的防沉迷系统并不少见,比如过去的“绿坝”系统,但这些模式都要青少年主动选择才行,如果青少年自己想被管理,系统才有效,如果不想还是没用,就是个摆设,而真正沉迷的往往是那些不想被管理的。
新京报:在你看来,什么才是防沉迷最有效的办法?
孙宏艳:最主要的是调动青少年自身积极性,让他们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这要看成年人是不是起到了正确的作用,比如家长是不是给孩子营造了好的成长环境,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老师是不是给了学生信心,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中遇到问题时,是不是给了一些积极的帮助。
我们曾经做过全国十个城市的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研究发现,有网瘾的孩子基本上是亲子关系不好的,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好,孩子有烦恼无处诉说。比如孩子人际关系不好,或是对自我不接纳,特别自卑,觉得自己长得胖、长得丑等等,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就会逃到网络上去,对他们来说,网络是避风港,是个好玩儿的地方,能够排解压力,短视频也一样,最终这个板子其实是打在成年人身上。
如果未成年人的现实生活很有趣、很有意义,有很多好玩的、很多温暖的地方,他不一定非得到网上去,而这时候成年人对孩子的管理也会更奏效,所以我觉得这个根源最重要的还是在成人世界。(记者 许雯)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