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马:“永恒之城”的守正与创新
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city walk”,不时会邂逅动辄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迹:斗兽场、古罗马广场等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地标建筑,或俗称“许愿池”的特雷维喷泉、四河喷泉等建成于17、18世纪的艺术瑰宝。
对于当地居民而言,这些历史建筑已经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时光也仿佛在这里停止。
罗马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负“永恒之城”的美誉,是意大利古城与文物保护的典范。意大利将“保护国家景观以及历史和艺术遗产”写入宪法,在兼顾古迹、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方面,走出一条“守正”“创新”之路,让古老的文化艺术瑰宝历经沧桑后仍璀璨夺目。
为历史中心“让路”
在意大利,各类城市的古迹普遍集中在城市划定的“历史中心”内。“历史中心”指一座城市或城镇中最为古老的区域,受到特别保护以确保其历史、艺术及环境价值的保留。据意大利中央统计局数据,意大利境内“历史中心”多达2.2万处。
为重点保护罗马等城市的“历史中心”,意大利相关法律要求近乎“苛刻”。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景观法典》明确规定,文物不得被毁坏、损坏或用于与其历史或艺术特性不相容的用途,即使文化遗产持有者为私人,也必须对文物保护负有责任,违者将面临2万至6万欧元行政罚款,甚至被处以两年至五年的监禁;若对《文化遗产与景观法典》规定需要保护的建筑和“历史中心”建筑进行翻新重建,必须保留原有建筑外形、立面、基座、平面布局特征、类型,且不得增大建筑物体积;任何文化遗产的移除、拆除或后续重建工作,都须经过文化部门授权才可进行。
罗马“历史中心”面积之庞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几乎每天都要与文物打交道,大多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市政建设都要为文物保护直接或间接地“让路”。由于市中心区域无法拓宽道路并存在大量单行线,上下班高峰期间堵车现象非常严重,在市中心停车也十分困难。“历史中心”内设有“禁行区”:在特定时段内,未经授权进入该区域的车辆都会被罚款。
公共交通方面,罗马迄今仅有“两条半”地铁,除早就全线贯通的A线、B线外,C线的建设进度堪称“挤牙膏”:由于多次在施工现场出土文物,该线路建设已多次延期。C线目前投入使用的22个站点分批于2014年、2015年、2018年开通,而目前在建的站点因包括斗兽场等多个涉及大量文物古迹的区域,预计C线全线贯通要等到2035年才能实现。
在商业设施中邂逅文物
游人来到罗马市中心,恐怕很难找到大型超市、商厦等具有“现代化”面貌的建筑,但正是这样独特的城市结构和气质,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意大利国家旅游局网站数据显示,2023年旅游业对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的总体贡献率达13%。
为古迹保护“让路”并不等于商业发展因此迟滞不前。许多情况下,保护和发展呈现出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罗马东南郊的一家麦当劳餐厅内,顾客络绎不绝。一些人通过现代化的点餐系统挑选餐品,等候的人可以透过脚下的透明玻璃观赏一处古代遗址。
这家餐厅是罗马首家“博物馆快餐厅”,餐厅下方的古代遗址包含一段长45米的阿皮亚古道,以及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三具男性骸骨。阿皮亚古道有着逾两千年的历史,是古罗马时期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运输要道,也是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原型。
2014年,这处遗址在麦当劳餐厅施工建造过程中被发现。此后,麦当劳方面出资30万欧元,并与当地考古机构合作对这处遗址进行修复。该考古区域于2017年开放,通过餐厅外的一条通道,公众可以前往地下免费参观遗址,古迹内设有意大利语和英语展板,详细介绍古道的起源和功能。
在意大利知名连锁零售商文艺复兴百货集团位于罗马市中心的一家商场内,各大奢侈品牌店铺鳞次栉比,充满时尚气息,商场地下一层则坐落着一段始建于古罗马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维尔戈水道遗址,形成了一道古今融合的风景。
在商场建造过程中,工人们在加固地基时发现了古代定居点的遗迹。文艺复兴百货集团承担了相关遗址修复的全部费用,新商场的建造工程不得不延期两年,却因此得以拥有如此宝贵的特色。如今,商场内的维尔戈水道遗址还被设计成了灯光投影的“幕布”,投射在遗址上的灯光秀介绍着水道的历史,成为这座商场的重要名片,吸引大量游人光顾。
在罗马搭乘地铁,也能邂逅文物。罗马地铁C线的官方网站首页上,“历史创造未来”的标语十分醒目。在已通车的C线“圣乔瓦尼”站,设有三层“地铁博物馆”,从入口到站台,乘客可沿途欣赏按年代陈列的丰富历史文物。“圣乔瓦尼”站的考古挖掘面积约3000平方米,其考古发现包括古罗马时期的大型农庄遗迹。
正在建设中的C线“斗兽场”“威尼斯”等车站也将设置类似的博物馆区,展示修建过程中挖掘出的文物。据官网介绍,地铁C线完全建成后,总长度达26公里,将连通罗马的东南郊区和城市的中心地带,每天可运送最多80万名乘客。随着多座“博物馆车站”的建成,这条地铁线将“不仅在城市的空间中穿梭,也能在时间中穿梭”。
鼓励社会“领养”古建
除了公共财政支持,意大利提供多样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本国文化遗产保护。
新冠疫情期间,博物馆、古迹的关闭导致文化遗产管理机构失去了门票收入这项重要收入来源,对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意大利政府2021年批准“国家复苏和韧性计划”,通过动员67亿欧元投资,借助数字技术、数字化等方式,恢复并提升意大利在旅游和文化领域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意大利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民间团体、企业支持文化事业。
2014年出台、后转化为法律的《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和振兴旅游的紧急措施》规定,所有支持文化和演出活动的企业可享受税收抵免政策,即“艺术津贴”。意大利税务局还出台一项被称为“外墙津贴”的措施,对那些资助建筑外观清洁、粉刷、修复和翻新工程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意大利政府还将部分博物馆、古迹、遗址等租给私人资本管理,使其成为文化遗产的“领养人”。“领养人”可以使用古建筑部分区域作为经营场所,政府从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同时要求“领养人”承担相应的古建筑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并允许有能力的企业承担文物修复工作。
在罗马,市政府与意大利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商会组织工业家联合会达成协议,鼓励其会员企业资助古迹修复和维护,出资的企业有权在古迹现场和宣传材料中展示企业标识,并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郭文迪 新华社专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前驻罗马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