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寒,室外温度低至零下20度。
“封锁命令已下达,可以上道!”
“明白!”
随着嘹亮的喊声一结束,在通灌线100公里300米处,数名身着黄色作业服的铁路职工出现在铁道线上开始忙碌起来。这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铁沈阳局)丹东工务段五女山线路车间的职工作业时的一个场景。
一列货运列车行驶在通灌铁路线上。闫东东 摄
通灌线,是一条沿着长白余脉而建的铁路,从吉林省通化市出发,抵达辽宁省丹东市灌水镇的一条铁路线,火车出行是两地沿线居民出行的首选的出行方式,也是辽吉两省货物物资运输重要通道之一。这条线近90%的路段都是在桥高超40米的桥梁上或在陡峭的山坡上,从远处眺望,犹如在“云端”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人走在桥上,就像在云中穿行一般。
这里集中了山区铁路的“五最”,最长的隧道、最高的桥梁、最大的海拔落差、区间里程最长、冬季自然环境最恶劣的特点。山连着桥、桥挨着山、作业区段长、维护难度高是这条铁路的主要特点。
丹东工务段职工精心维修通灌铁路线路设备,确保春运安全畅通。闫东东 摄
“从这到往前数6根枕木,垫2毫米的板。一会拧螺丝的时候拧紧点,用点力,顺便看一眼人行道板有没有破损的,哪里不行就记下来。”在繁忙的作业现场,线路工安忠伟,这位充满朝气的00后青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更难得的是他总能提醒大家注意各种安全细节,确保作业过程万无一失。
安忠伟与工区内其他几位00后年轻人组成了一个特别的作业组,他们肩负着维护这条铁道线上设备安全的重任。他们深知,自己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每一趟经过这里的火车能否安全顺畅地通行,因此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丹东工务段职工精心维修通灌铁路线路设备,确保春运安全畅通。闫东东 摄
今年的春运,对于他们这群00后来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自从毕业走出校门,他们就毅然选择了来到这座大山深处,肩负起铁道线路维修的重任。面对大山深处的寂静与偏僻,心中难免有些落差和迷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和工作节奏,学会了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学会了与大山为伴、与铁道为伍,如今,他们已经深深扎根在这里,将这条铁道线视为自己的家园,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它的安全与畅通。
在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4岁的班组,需要负责通灌线、本桓线共124余公里设备养护维修工作,桥高路远、点多线长是他们所在工区管辖设备的特点,有时需要在两个车站之间的位置维修线路,由于作业位置的地形限制,汽车车辆无法通行,他们需要扛着工具走几公里的路才能到作业地点。“道尺、起道机、振捣棒……”这些少则几斤重,多则几十斤的机具,被他们这些二十出头的“00后”通过肩扛手抱的方式,运送到作业现场,而进入这样区间里作业时,有时一干就是一整天。
“+2、+5、+3……这块撤1毫米的板。”在冻害整治现场,00后线路工马振超带领工区其他人进行冻害整治。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是1.85毫米,1毫米的误差也就是还没有一枚硬币厚度,但是在线路维修上,1毫米的误差有可能会使列车轻微晃动一下,导致旅客乘车体验感降低。铁道线路有多远,他们就这样1毫米1毫米的调整多远。
“我们管内负责的100多公里的线路,我们几乎都是这样一米一米的走过,然后一点点的调整不符合标准的水平、高低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铁路安全。”马振超说道。
这些坚守在大山深处的00后青年,他们同年出生,同年开始工作,还在同一个班组,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仿佛是一家人。在大山深处,他们并肩作战,共同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彼此间的默契和支持让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丹东工务段职工列队前往下一处设备检修现场。闫东东 摄
“我们上线作业的时候,都要穿黄色的工作服大衣,从远处看,我们就像一个个铁路版的大‘柿子’一样。”安忠伟打趣地说道。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工区的时候已经天黑了,由于车间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每天下班后,车间就成了他们几个人共同的“家”。从上学时的同学、室友变成了如今的工友、室友,角色的转变、身份的改变,让这些00后的成了新一代的大山深处的守护人。
在当日的收工总结会上,安忠伟深有感触的说道:“今年是咱们在一起经历的第四个春运,四年的变化就是感觉咱们这条线路车流量增加了,线路状态也越来越好了,咱们也要多学业务,让这条‘云端’铁路更加安全顺畅。”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越来越多00后的铁路职工走上岗位,承担起运输生产的重任,他们也和每一代的铁路职工一样,为振兴之路发挥着“铁动力”。(郭香玉 迟金海 李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