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1月14日电 题:甘肃“苦甲之地”因水新生脱贫在望
新华社记者郭刚
冬闲时节,随着板胡、琵琶等秦腔的合奏乐起,舞台上戏剧演员纷纷登场,一场文化盛宴在简朴的乡村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
这里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新村。春节前夕,定西市大众秦腔团的下乡慰问演出将这里搅得火热。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扶老携幼来到现场,乐在其中。
人群中,73岁的村民张尚礼静静地观看着演出,安然地享受着视听乐趣。
作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通水,将台新村近500户山区农民告别了干旱缺水的山沟、住上了新房。张尚礼就是新生活的受益人之一。
“2015年,我和家人从半山腰搬到了新村?!闭派欣袼?,“自己过了古稀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有点像做梦。”
在张尚礼一家7口人居住的二层新居里,水电暖齐全,新式家具家电也是一应俱全?;叵肫鹱约汉拖缜酌枪コ运?、用水的历史变迁,老人感慨不已。
“我们这儿‘十年九旱’。因为没有水吃,过去自己每天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几公里山路,到有点水的山脚下用水桶往家里挑水?!闭派欣窠樯?,上世纪90年代,山里人家都有一个水窖,把挑的水和雨水集中起来供生活所用?!跋衷诩壹叶纪俗岳此岩簿统闪税谏枇??!?/p>
像张尚礼所言的“水的故事”一样,在引洮工程的基础上,定西市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引洮配套农村供水工程等系列“民心工程”,当地广大农村群众走过了一个“找水吃、有水吃、吃好水”的发展历程。
“目前定西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1%以上,全市以集中供水为主、分散供水为辅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倍ㄎ魇兴窬峙┐逅瓶瞥ぢ砹克?。
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市,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素以“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而为世人熟知。
为了解决甘肃中部地区严重缺水的困局,2006年11月,国家启动了引洮工程,即从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洮河引水至甘肃中部干旱之地,420余万人将从中受益。
作为甘肃省历史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于2014年底通水试运行。这些弥足珍贵的“脱贫之水”“致富之水”穿山越岭一路蜿蜒,滋润着定西等甘肃中部缺水的黄土地,改变了当地千百年来因干涸而贫瘠的“宿命”。
作为定西的最大扶贫产业,马铃薯种植在洮河水引来之后有了充足的水源支撑,其种植方式也发生了巨变。
“以前我们的马铃薯都是露天传统式种植?!倍ㄎ魇邪捕ㄇ臣夜嫡虻澄笔榧橇鹾煸焖担敖昀此孀配铀囊?,马铃薯种植也开始了浇灌种植、高标准的机械化种植。”
“当前,全市农民人均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650元,占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22%?!倍ㄎ魇蟹銎栋旄敝魅畏墩衽羲?。
在定西,因水而兴的第二大扶贫产业是牧草产业。当地昼夜温差大,土壤呈弱碱性,适合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牧草生长。经过洮河水的滋养,小小的牧草,不仅有效治理了当地原本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发展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草”。
“我们的牧草不仅销往甘肃和青海牧区,还远销香港,被香港的赛马场指定为赛马的专用饲料?!倍ㄎ魇行蟛莶蛋旄敝魅卫罾笃奈院?,“千万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草,它可是我们这儿的‘摇钱树’。现在定西市年产鲜草都在1000万吨以上,草产业带动全市农民人均每年增加纯收入超过了500元?!?/p>
因为有了水,定西的马铃薯和牧草两大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当地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两大“引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截至2019年底,定西贫困人口已由2013年底的84.24万人减少到4.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7%下降到1.70%。
“过去定西因为贫穷而出名,今天定西因为巨变而闻名?!敝泄捕ㄎ魇形承=淌谕跣俗谒担跋衷谟攀铺厣狄殉晌ㄎ髋┟裨鍪盏闹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既定目标已经曙光在前?!?/p>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