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战火难熄

2025-02-07 14:07:46 来源: 《环球》杂志

1月17日,民众在叙利亚大马士革举行集会,庆祝达成加沙停火协议

文/陈镕珊 田文林

编辑/吴美娜

  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15个月后,加沙地带迎来和平曙光。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1月15日达成的加沙地带停火协议,是这一变局的标志性事件。

  不过,舆论普遍认为,该协议是区域内外复杂情势下多边有限妥协的产物,协议生效历经波折预示其全面执行挑战重重,维系和平的根基依旧脆弱。

  据媒体报道,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此前称,这只是“临时停火”,保留“在必要时恢复战争的权利”。哈马斯则警告说,停火能否实施取决于以色列是否“履行承诺”。

巴以冲突链接全球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突袭,导致约1200人死亡、约250人被带到加沙地带扣押。以色列随后对加沙地带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加沙地带陷入无休止的炮火与死亡。

  冲突造成的外溢效应快速扩散。在地区范围内,巴以冲突引发或加剧了多个热点问题,如“红海危机”、黎以冲突、以叙冲突、伊以冲突等,中东政治主流因此由“缓和潮”重新转向“动荡潮”。

  地区范围之外,新一轮巴以冲突在多国引发“挺巴反以”浪潮,以色列多年苦心经营的国际形象可谓毁于一旦。与此同时,多症并发的中东局势与延宕难决的俄乌冲突相互影响下,大国博弈更趋复杂,世界棋局频添变数。

  因此,近期加沙地带停火协议的达成,在全球范围内都可谓“喜大普奔”。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月15日发表声明,对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加沙地带停火和释放被扣押人员协议表示欢迎,呼吁有关各方严格履行承诺,确保协议得到全面落实。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1月20日在安理会巴以问题公开辩论会上说,中方对加沙实现停火表示欢迎,期待中东地区局势能够以此为契机,走向降温的正确方向,同时强调停火绝不能是新一轮冲突前的间歇。他表示,这是来得太迟、早就应该实现的停火。

多重因素促成协议

  当前局势变化的逻辑,与促成停火协议达成的原因共生共息。

  首先,巴以双方初步实现了各自预期目标。

  对以色列方面来说,一年多的军事行动消灭了哈马斯成建制的军事力量,确保其短期内无力对抗以色列。

  2023年11月,内塔尼亚胡在加沙地带视察军队时表示,以色列发动战争有三大目标——“除掉哈马斯”“让我们的人质回来”“确保加沙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截至2025年1月中旬,以色列的预定目标虽未完全实现,但哈马斯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是不争的事实。

  冲突爆发以来,以军袭击了加沙地带超过40300处目标,打死数十名哈马斯军事指挥官,以及17000余名哈马斯及其他敌对武装组织成员,并扣押了超过2000名哈马斯成员。客观而言,哈马斯元气大伤,短期内难以对以色列构成威胁。

  哈马斯同样实现了预期目标。2023年10月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巴勒斯坦问题被长期边缘化,以及打乱阿拉伯国家相继与以色列建交的趋势和节奏。从结果来看,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尽管哈马斯在军事对抗中被动挨打,总体处于下风,但此轮冲突的确引得中东各国乃至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进程被按下“暂停键”,建交条件同时生变,比如与以色列落实“两国方案”挂钩。此外,巴勒斯坦在国际舆论中获得广泛同情和支持,以色列则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

  其次,战事摧残下,巴以双方亟需休养生息。

  在很多人眼里,新一轮巴以冲突没有赢家。

  从以色列方面看,代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员伤亡惨重。据2025年初以色列国防军人力局公布的数据,自冲突爆发以来,共有891名以色列国防军正规军、职业军人和预备役军人阵亡,5569人受伤。以色列人口规模有限,再加上占人口14%的极端正统派不服兵役,持续作战导致以色列军队减员严重。

  二是经济损失巨大。长期作战状态和大量征召预备役军人,导致以色列经济环境日趋恶化,劳动力短缺。2024年10月,以色列财政部长称,因为这场冲突,以色列经济直接损失超过1000亿谢克尔(约合263亿美元),实际损失甚至更高。因以色列经济复苏遥遥无期,穆迪、标准普尔、惠誉均下调了以色列的信用评级。

  三是外交孤立窘境加剧。比如,巴以冲突背景下,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宣布与以色列断绝外交关系,智利、约旦、洪都拉斯、土耳其等国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同时,网络上流传的加沙民众流离失所惨状引发世界各地强烈同情。

  在巴勒斯坦方面,这场冲突给加沙带来巨大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2024年10月22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加沙地带社会发展已整体倒退69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24年10月提交的一份报告称,加沙地带经济想要恢复到新一轮巴以冲突前水平,需要大约350年。

  第三,美国因素是加沙地带此次停火的一大重要外因。

  此轮巴以冲突中,美国一方面支持以色列,另一方面又参与停火斡旋。前总统拜登执政期间,时任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多次到访中东,主要目的就是斡旋巴以冲突。新任总统特朗普的团队在加沙地带停火谈判后期加入拜登的斡旋队伍。以色列媒体披露,特朗普派自己任命的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史蒂文·威特科夫访问以色列,向内塔尼亚胡施加压力,迫使以方接受这份与拜登政府2024年5月所提方案差不多的协议。

  对以色列来说,在美国政府换届前夕达成加沙地带停火协议,既是留给拜登政府的“外交遗产”,也是赠给特朗普政府的“外交礼物”。协议达成当天,拜登和特朗普为此争相“邀功”。

  对哈马斯来说,特朗普上台后,自己或将面对一个态度更强硬的美国政府的打压,因此尽早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有助于主动改善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哈马斯高级官员1月21日接受美国媒体采访,向前一天就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释放友好信号,称特朗普就职演说令他们鼓舞。哈马斯希望与新一届美国政府对话,并邀请特朗普中东问题特使访问加沙地带。

深层矛盾决定和平难以真正实现

  类似巴以冲突这样有着深层结构矛盾的问题,显然不会因为“一纸协议”对立双方尽释前嫌,相关各方也不会因此高枕无忧。事实也表明,这份停火协议极为脆弱,双方随时可能重燃战火。

  目前看来,停火协议达成后,双方仍面临人质交换、撤军、重建等许多棘手问题。协议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期42天,包括实现初步停火、以军撤出加沙地带所有人口稠密地区,交换双方在押人员、交换双方遇难者遗骸,推动加沙地带流离失所者重返家园,协助伤病者离开加沙地带接受治疗,同时大幅增加对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援助。

  第二阶段谈判定于停火协议生效(1月19日)后第16天开始。谈判内容据悉或包括释放以色列士兵在内的所有剩余人员、永久停火及以色列军队完全撤出加沙地带。

  第三阶段,哈马斯将归还死亡的被扣押人员遗骸,加沙地带将在卡塔尔、埃及和美国三个调解国的监督下开始大规模重建进程。

  可以看出,加沙地带停火协议各阶段落实的前提条件,就是前一阶段的协议内容得到有效执行,一旦任何一方出于主客观原因无法践行协议内容,双方停火协议便可能半途而废。

  与此同时,虽然以色列军方正根据协议调整在加沙地带军事部署,准备从内特扎里姆走廊、费城走廊等区域撤军,但同时仍在增派兵力,加强边境防御,并密切监视高速公路和巴勒斯坦城镇。1月20日,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哈莱维指示以军为加沙地带和黎巴嫩的新一轮军事行动计划做准备。同日,哈马斯称,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直到以色列被击败。

  更深层次看,“以强巴弱”局面使巴以难以真正实现和平,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

  过去几十年中,阿拉伯世界对巴勒斯坦的支持能力在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逐渐减弱,使得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军事对抗和外交孤立行动等失去强有力的集体支持。从自身层面看,巴勒斯坦又因2006年全国选举内部分裂,出现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主政约旦河西岸、哈马斯控局加沙的分裂局面。

  短时间内,“以强巴弱”的局面难以转变。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公开拒绝“两国方案”,这为巴以和平埋下巨大隐患。同时,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一直对哈马斯及其同情者进行妖魔化叙事。比如,以色列政府在玻利维亚政府宣布与其断交后声明,这一举措是“向恐怖主义和伊朗政权投降”,是在“与哈马斯恐怖组织结盟”。

  显然,加沙战火不会因为近期的停火协议而彻底熄灭,中东实现持久和平仍然任重道远。

  如傅聪所言,实现停火只是第一步,国际社会需要加大努力解决几个重要问题,才能真正持久终结流血与死亡,开启巴以和平和地区安宁的前景:一是实现加沙永久停火,二是缓解加沙人道灾难,三是制定加沙战后治理的安排,四是重振“两国方案”的政治前景。

  (陈镕珊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田文林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本文截稿时间为2025年1月24日18时)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