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又陌生的“尔滨”-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2/21 09:51: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熟悉又陌生的“尔滨”

字体:

高铁列车缓缓驶入哈尔滨西站,返乡总是更多一些喜悦。踏上站台,鼻腔被冻住只在一瞬间,空气中有一种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这是我到北京读书、工作的第10年。这个春节与以往有所不同,“冰城”哈尔滨迎来亚冬盛会,我也有幸成为新华社哈尔滨亚冬会报道团的一员,以全新的视角感受我的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尔滨”。

  从2015年到北京上大学起,每次放假回家都会全家一起到中央大街散散步,即便是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冬天也不例外,如同一种“仪式感”。

  蛇年新春,年味儿与亚冬会交织相融,中国结、红灯笼点缀着这条由“面包石”铺就的中央大街,远处不时响起悠扬的小提琴声勾勒出城市的浪漫,“冰晶蓝”“丁香紫”“兴安绿”“丰登黄”四大亚冬会主题色系构成主色调,“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口号早已深入人心。

  雪韵丁香,绽放“冰城”。

  亚冬会开幕式上,丁香花除了是主火炬塔的造型之外,也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融入文艺演出部分。气息总能留给人最深刻的记忆,丁香花的芬芳便是如此,每当在北京街头偶然闻到丁香花香,我都会驻足停留。

  有一天早上,在去主媒体中心的路上,看到了冰球组同事的一篇稿子《亚冬会|冰上雪》。中国男子冰球队在对阵实力强劲的哈萨克斯坦队的比赛中,中国队守门员孙泽浩频频化解危机。稿子中写道:“中国队的门前,一次次被双方冰鞋下的利刃划过,而这冰上的雪,就是冰刀摩擦冰面划出的冰渣聚集而成。”

  中国队守门员的名字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小学时光。我想起有一位小学同学也叫孙泽浩,记忆很模糊,但有印象他后来去练冰球了。我随即给冰球组的同事发了微信,同事给我发来了他在赛后混采区接受采访的照片。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就是他,没错!

  几天后,同事在混采区又采访了孙泽浩,他也还记得我。孙泽浩小学毕业后就到北京练冰球,如今29岁的他已经是一位老将,肩负起帮助年轻队员成长的责任。很遗憾在比赛期间我没能有机会到现场给孙泽浩和中国冰球队加油,但与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在家乡举办的国际赛事中“相遇”,已经足够惊喜,因为我们在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

  走在熟悉的街头,小时候觉得很远的路,现在感觉只有几步之遥。时间也如同脚步一样,越来越快。亚冬会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活力,将“尔滨热”推向新高度。地铁三号线全线贯通,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提升,让家乡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人们以无限热情拥抱冰雪盛会。

  有一次从主媒体中心打车去采访,司机师傅说:“我学了半年英语,这亚冬会都快闭幕了,硬是一句没用上,好不容易拉了俩外国乘客,人家还会说中文。”我笑着说:“咱也没白学,总能用得上。”下车前,我用英语和司机师傅说了句“谢谢”,他愣了一下,还是没说英语,用东北人的爽朗说了声“得嘞”。

  从亚冬会再出发,“尔滨”的故事会越来越精彩。(李春宇)

【纠错】 【责任编辑:王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