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自有关部门持续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以来,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一些地方仍以“社会责任”为名,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隐性手段将非教学事务渗透进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
“电动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率低”,靠近主干道的学校要承担管理、宣教责任;安全是头等大事,教师在周末、假期等时段也被要求追踪访问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些“临时性任务”往往不受减负“白名单”约束,占用了教师时间,增加了教师负担。
说到底,教师被迫“不务正业”,还是形式主义在作祟。有全国政协委员曾在调研时发现,中小学教师不仅承担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打卡等工作,还承担了大量其他部门诸如反诈、反腐情况统计等任务和一些创建类工作,门类高达十多种。在前不久中央通报的3起典型案例中,某地教育部门因“把专业部门承担的防溺水职责摊派给学校”而被点名。由此可见,让教师“轻装上阵”,必须坚决反对热衷于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的形式主义,坚决杜绝表面整改、纸上整改、虚假整改,做到动真碰硬、从严从实。
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教师负担也非一日之功,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从发文要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到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再到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近年来,中央层面频出“大动作”,让基层教师卸下包袱,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教书育人。针对此次媒体曝光的“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新情况、新问题,有关部门需要拿出更精细化的应对之策,以切实提升基层教师的获得感,助力其潜心育人。
做好为基层减负“后半篇文章”,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是关键一环。综观各地实践:有的建立教师减负“一码报”机制,面向社会广泛收集问题线索;有的将教师减负相关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有的实行“每月一监测、每季一通报”工作机制,在各类学校设置监测点,实现地域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在借鉴以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有必要对非教学事务进校园等违规行为开展“回头看”等定期督查,探索建立教师负担“黑白名单”公示机制等方式,严把社会事务进校园“入口关”。
唯有教师静心从教,教学才能提质增效。期待在社会多方努力下,基层教师减负能真正减出成效,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充分释放活力。(静子)